北京6月费登奎斯工作坊有感–带入不同视角,让自我意象慢慢完整
梅雨季从上海到北京,我选择了火车,窗外的风景,从湿漉漉的江南翠绿慢慢进入华北平原的广袤和阳光下的大地色。身体和心境也在悄悄地过度着、变化着,皮肤渐渐觉得干燥起来,长时间在开着冷气的车厢中坐着也让双腿变冷和麻木。
这次课程的主题是:探索身体的黄金弧线—肩颈和下颌。这样一个“局部”,其实“暴露”了我们非常多而又真实的表情、仪态、情绪和生命力。在这里,我们的情绪和动作相遇;在这里,我们和自己与世界交流;在这里,我们慢慢看见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最意外和最惊喜的是遇见自己
课程的热身环节,就很“意外”地触动了我。我们在教室里走一走,慢慢进入身体的感知,进入眼睛和视线的动作和觉察。我一边翻译、一边感知动作,神经系统经历了聆听、语言表达、还有身体感知多个角度的对话。这个过程让我可以很临在,和自己的身体和感知同在,我的声音、语速和语言可以和场域同在。我身在其中,深在其中,在沉浸式的感知和流动中。意外的,接下来的动作和引导,那个从远处慢慢走过来的,从一个点慢慢变大变鲜活的居然是自己,遇见自己,我的眼眶颤抖而湿润,声音也略有哽咽。看着想象中自己从远处缓缓走来,这样的视角和画面是陌生的、新鲜的、激动的。生活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角度看他人,看他人走近我,虽然也有不自在,但我可以调整,去到习惯的模式去面对和迎合他人。而那一刻,我要如何去面对自己,迎接自己,我感受到了复杂的情绪,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觉察这个部分。学员们会把这个“自己”画下来,和伙伴去分享。这个过程,给了每个人“看见”自己以及表达自己的机会。而我在此刻落笔的时候,再次回到那个画面,感受到心里有紧张和脆弱,害怕自己是个“陌生人”,除了偶尔照镜子,我花了多少时间看自己,我看见了哪里,我看见了多少。平时关系中,我会觉得对方没有理解我、懂我,那我自己呢,我有多懂自己呢!这个感知和对话的过程,我的身体和情绪流经了很多的山山水水,也让我在看见自己这个角度打开了更大、更深的空间。

动中觉察是一场和身体与自我的对话
是的,动作觉察所带给我们的就是和身体的对话,做一个动作,就像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感知身体的不同部位,就是去聆听这个问题所带来的所有回应和对话。比如把头向右转这个动作的指令发出后,我们可以去探索的有且不限于这个动作的速度、过程和品质,动作在不同部位的感知和旅程的长短。这个探索的过程因人而异,有些人甚至可以去感知肩颈、脸颊、脊柱、骨盆、脚后跟等等。同时,可以去觉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我是否有着急或不耐烦、是否有走神和疑惑、是否进入习惯和分析的状态,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多视角的对话。这些当下的真实的呈现和引发的对话,会给自我了解带来怎样的新的视角和启发,而不是限于过去的认为、认知和分析,或者只为了完成动作本身。

尊重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当下创造
课程中,我感觉和听到老师很多次地去提醒,带入不同的视角和发力点去做动作、去尝试动作的不同路径和方向、去感知身体,看看会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视角”本身并不新鲜,而是基于当下学员的现况所流动和碰撞出来的启发和火花让这个“不同视角”变得珍贵和有力。
课程中和学员互动,也会因为对学员的熟悉程度给出不同的启发和方案。对于那些未知的、不熟悉的、不舒适的感知和感受,有些人可以鼓励去直面,去待一待;而有些人,可能只能先观察,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当然个案中,就可以基于当下的发生和课题,带入更多的角度,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到穿越和突破。 无论是团体课程还是个案,都是一场身心实验,从身体的信号出发,又从身体和动作的更多可能性和智慧中找到方向和方案。
我们身上总有一组肌肉,随时准备行动
课程教室位于亮马河边的一个产业园区里,里里外外,有很多树木和花草,咖啡厅以及多风味的餐厅,这些也给课程的氛围和互动带来了新的体验和色彩。我记得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因为穿着无袖,发现右肩被空调吹着了,开始发凉且发疼了。我内心有点恐慌,心想多年的老毛病又复发了,怎么就好不了。
这个想法会让我沮丧和无力,甚至无望。傍晚的时候,吃完饭在河边散步,我把这个话题再次带出来,然后我用课程中的“带入新的视角”来和自己对话,还有什么可能性呢!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在课程中的一句话,我们身上总有一组肌肉,随时准备行动或战斗。我突然发现,右肩或许是我身上那个随时准备行动的部位,当我感受到冷空调,右肩首先开始行动或者紧张起来对我进行保护,这个习惯或者模式跟随我很多年,让我这个部位经常处于酸痛状态。找到了新的视角,我也找到了缓解的方法,我可以做一些放松的动作,或者按摩,或者在空调房用披肩和外套。我也接受我的旧有模式或许会依然存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只是如果把觉察带进来,我的选择就多了,恐慌少了,身体和内心也更自由了。这个发现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不再评判或者厌弃旧有的模式,它们曾经也保护过我,也是我的一部分,它们让我对自己的画像变得丰富和延展。

课程中还有一些同学说早上醒来会发现自己依然咬紧牙关,或许对于她们来说,下颌的肌肉就是随时在战斗的状态。
发型的暗示
非常巧妙的发生,这次课程的互动中,发现有二位女生的身体动作和力量因为发型的调整带来了呼吸和体态的变化。长期的习惯性的头发覆盖在一侧,或者胸前二侧,或许是无意识的为了不去破坏发型,那些被遮盖部分减少或者减轻了动作和幅度,让相应的肌肉失去了灵活性和协调性。这种关联性当然不是绝对真理,只是在探索身体过程中带入的新的视角。回到我自己,发型也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部分,它代表着我想呈现的心境、美感和价值观。比如过去十五年,我的头发越留越短,再也没有留过长发,我一直在追求变化,但我也不太赶尝试特别“男性”的发型,我更不想重复妈妈、阿姨们的发型。这些或许都是自我在身体层面的信号。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所以关于自我,有太多的视角可以探索,也有很多的真假需要甄别,而且这个我也是流动的。所以,保持好奇吧,保持松弛吧,自己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